中华名吃学院 厨师之家
厨师之家〖chushihome.com〗精品厨艺教程推荐

烹调技法之炝锅技法详解

内容共1页  |  收藏该资料

饮食业所指的炝锅,是将含有挥发性呈香物质的烹饪原料在正式烹调开始时便投入到小油锅中炸制,使挥发性呈香物质溶解到油脂中,在进一步烹调过程中与其他烹饪原料充分混合,以达到去除腥膻异味和增加成菜香味的目的。

炝锅是为了补充烹饪原料本身香味的不足,或者是为了消除烹饪原料本身具有的腥膻异味,利用某些原料含有的挥发性呈香物质来对菜肴进行调香工艺的过程。因此,那些本身新鲜柔嫩、滋味鲜美、清香纯正的原料在烹制过程中就无须采用炝锅工艺;某些烹调方法如水浸、煮、扒、炸、油浸、氽、煎、贴等和一些特殊的烹调方法如蒸、烤、挂霜、拔丝、蜜汁等也无须炝锅;另外对于某些味型如酸甜味、酱香味等菜肴在烹制时也不用炝锅,以免对成菜味型产生影响,反而画蛇添足。

炝锅的基本要求

1、烹调方法对炝锅的要求

烹调方法对炝锅的要求首先表现在炝锅原料的形状上。通常旺火短时间速成类的烹调方法如炒、爆、烹等多将炝锅原料加工成末、粒、丝等形状,有时甚至使用其汁液,以避免影响到成菜的外观和色泽;而中小火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如炖、焖、煨、烧等多将炝锅原料简单拍松或改成片、块、结等形状,有时甚至使用整料炝锅,既保证炝锅原料挥发性呈香物质的逸出,还可增加成菜数量和整菜美观效果。

烹调方法对炝锅的要求其次表现在炝锅原料的选择上。例如一般性的滑炒类菜肴,只选择葱、姜作为炝锅原料;干烧、辣烧类菜肴,多选择干红辣椒、辣椒酱和花椒作为炝锅原料;而酱爆、芫爆类菜肴,则多用甜面酱、香菜、豆瓣酱等来作为炝锅原料等等。

烹调方法对炝锅的要求最后还表现在炝锅的技法上。通常中小火短时间加热成菜的烹调方法如烩、汆等多选择油量比较多、油温比较高,将炝锅原料迅速放入油锅炸至焦黄后用漏勺捞出,再进行下一步烹调处理;那些中小火长时间成菜的烹调方法如炖、焖、煨等多选择油量比较多、油温比较低,将炝锅原料放入油锅内慢慢加热至挥发性呈香物质充分渗入到油脂中后再进行下一步烹调处理;而旺火短时间速成类菜肴的烹调方法如爆、炒等多选择油量比较少、油温适中,将炝锅原料入锅迅速炸出香味后投料进行下一步烹调处理。

2、菜肴主要原料对炝锅的要求
就菜肴的主要原料而言,植物性原料炝锅时多选择葱油和蒜香味来提香,而很少利用辣椒、花椒和生姜炝锅;海鲜和虾蟹类原料炝锅时则选择生姜、香菜等原料,以解腥祛寒增香;畜禽类原料炝锅原料的选择则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具体菜肴的要求和成菜的风味特点进行选择使用。

炝锅的选料范围

1、炝锅的常用原料——“调味三剑客”
葱、姜、蒜三种原料在日常烹调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调味原料,其主要作用是去腥增香,而主要的烹饪手段就是炝锅处理。在家庭烹饪中,往往被主妇们视为“厨房三宝”;而在烹饪产业化生产中,更被烹饪大师们形象地称之为“调味三剑客”。在烹饪生产过程中,“调味三剑客”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调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菜肴生产中。

2、炝锅的一般原料——辣椒、花椒
在北方农村以及一些由于地理和文化原因嗜辣的四川、湖南等地区,干红辣椒和花椒已经成为炝锅的一般原料,其使用频率仅次于葱姜蒜,甚至使用数量上已超过葱姜蒜。麻辣鲜香的风味特征已经成为这类菜肴的重要标志,而辣椒中辣椒素有御寒、刺激食欲和杀菌防腐作用,花椒中挥发油的温中止痛、除湿和杀虫止痒的作用更是越来越受注重养生保健人群的重视和青睐。

3、炝锅的特殊原料——香菜、豆瓣酱、洋葱、药芹、盐
在某些特殊的烹调方法中,使用到一些特殊的炝锅原料如香菜、豆瓣酱、洋葱、药芹、盐等等。例如芫爆是用香菜作为炝锅原料,使成菜具有香菜特有的香味;酱爆是用甜面酱作为炝锅原料,使成菜具有浓郁的酱香;铁板烤是用洋葱和药芹作为炝锅原料,来增加牛羊肉的香味,当然,在用这些原料炝锅时还要考虑到成菜的风味特色,保证成菜的味型不受影响。在山东和江苏北部的一些地区还喜欢用盐来炝锅,尤其是烹制一些蔬菜类原料的时候,在锅中的油脂烧热后先放入盐炝锅,这样成菜香味更浓郁,且避免了蔬菜中汁液的渗出。但以盐作为炝锅原料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都是加碘盐,高油温可以使碘挥发损失,对国家预防缺碘性大脖子病是不利的。

炝锅的典型方法

1、小油锅对炝锅的作用
饮食业所说的小油锅是指耗油量较少、油温相对较低,是为加快热能的传递而使用少量的油脂作为传热介质,以利于烹饪原料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吸收其成熟所需的足够的食物热容量。不能忽视小油锅对炝锅的重要作用,是因为炝锅原料所含有的挥发性呈香物质大多能够溶于脂肪,有利于这些挥发性呈香物质与烹饪原料的充分混合,以达到去腥增香的目的。

2、低油温炝锅技法
主要是利用低油温将炝锅原料中的挥发性呈香物质萃取出来,充分溶解于油脂中,以便和其他烹饪原料充分地混合,以达到去腥增香的目的。一般低油温炝锅技法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呈香物质大多被以芡汁的形式包裹在菜肴内部,主要以入口之香来表现。因此其呈香时间更久,对菜肴的主要原料影响更大,回味也更悠长。工艺特点是炝锅原料冷油下锅,随着油温的缓慢升高,采用“焐油”的方法较长时间地加热,直到炝锅原料变色后挥发性呈香物质充分溶解到油脂中,再添加汤液或烹饪原料进行下一步烹调处理。

3、中油温炝锅技法
主要是利用高油温将炝锅原料中的挥发性呈香物质萃取出来,以气态的形式逸出,悬浮在空气中。未见其菜,先闻其香,使人很远就能感受到浓郁的香气。这种方法呈香效果虽好,但呈香时间较短,而且很容易造成嗅觉适应,对食客失去诱惑力。工艺特点是先将锅中油脂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以120℃左右的油温为佳,这样有利于炝锅原料中的水分以蒸气的形式夹带着呈香物质的分子颗粒逸出)后投入炝锅原料炸出香味后立即投入烹饪原料进行进一步的烹调处理。

炝锅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1、炝锅工艺的存在必要
很多人都认为炝锅可有可无,如身边有顺手的炝锅原料,不管是否需要都随手取来炝锅;没有顺手的炝锅原料则省略这个工艺环节。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炝锅是为了去异味增香味,是为了形成菜肴某些既定味型、更为了调配出人们喜欢的呈香效果而采用的一种工艺手段。是否需要炝锅除了要考虑到构成菜肴的原料的成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原料的性质、用途以及所要烹制菜肴的烹调方法和成菜味型等等。因此既不能因为忽略炝锅工艺而降低了成菜的风味特点,使菜肴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更不能因为随意乱用炝锅工艺而改变原料自身很好的风味,失去食物固有的特性。

2、炝锅原料的定性和定量
炝锅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原料选择和使用数量的多少。很多人是根据身边的原料条件顺手随便使用炝锅原料,不知道根据具体的条件进行有选择地取料,更不知道炝锅原料与菜肴主要原料的比例。
炝锅原料定性的方法首先是根据烹调方法来选择,通常情况下,葱爆和葱烧类菜肴使用葱来炝锅,酱爆类菜肴使用甜面酱来炝锅,芫爆类菜肴使用香菜来炝锅,滑炒类菜肴使用葱姜来炝锅,熟炒类菜肴使用四川泡椒和豆瓣酱来炝锅,生炒类菜肴使用蒜来炝锅,辣烧类菜肴使用辣椒酱或干红辣椒来炝锅。其次是根据烹制菜肴的主要原料来选择,一般烹制新鲜蔬菜类原料多用蒜来炝锅,烹制海鲜和腥味较重的水产品多用姜来炝锅,烹制腥臭异味比较重的动物内脏多用辣椒和花椒来炝锅,烹制家禽家畜类原料多用葱姜来炝锅。再次是根据饮食习惯来选择,例如在江苏两淮地区有名的鳝鱼类菜肴烹制必须以蒜炝锅,沿海地区烹制海鲜则多用姜来炝锅,有很多地方烹制茄子多用蒜来炝锅等等。

影响炝锅原料定量的因素:一是菜肴的份量,通常炝锅原料的数量与菜肴的份量成正比;二是原料本身的呈味和呈香情况,一般腥膻异味比较重的炝锅原料使用得就比较多,原料本身特别清淡或根本没有滋味的炝锅原料使用也较多,而本身呈味和呈香效果比较好、能给人愉悦感受的原料一般使用炝锅原料比较少,甚至不炝锅;三是与地区习惯有关系,如北方喜欢重葱炝锅,四川喜欢重辣炝锅,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受西餐影响较大,则喜欢用洋葱炝锅等等,这些都是长期经济文化因素形成的习惯使然。

3、充分考虑炝锅对菜肴风味特色和成菜效果的影响
炝锅不但影响到菜肴的食性、营养结构和比例,还对菜肴风味特色和成菜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很多烹饪工作者都忽视了这点。炝锅的作用而形成的葱香、蒜香、辣香、酱香等都成为菜肴主要呈香方式,而这些正是调香工艺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葱绿和葱白、姜黄和辣椒红等因素对菜肴色泽的影响也直接体现了成菜效果,这些恰恰是调色和调质工艺要研究的范畴。

4、炝锅时火力与油温的控制
大多数人一提到炝锅就想到大火力、高油温、短时间炝锅方法,而通过对炝锅方法的研究表明,炝锅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菜肴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火力和油温,严格控制炝锅时间。尤其是随着社会进步带来微波炉、电磁炉、太阳能灶等烹饪炉具和各种炊具的更新,使从业者更要深入研究炝锅时火候的控制。

5、炝锅时投料的方法和安全性要求
很多人炝锅投料时类似高空抛物法,却不知这样很容易造成热油的飞溅,可能会造成工作人员灼伤,甚而因为油脂的溅出引起火灾。因此科学的做法是将炝锅原料贴近油面放入或沿着锅边滑入,并用手勺轻轻推动来扩大炝锅原料与油脂的接触面,以利于挥发性呈香物质的逸出。

随着社会对饮食文明的日益重视,菜肴质量已成为可食性标准的重要依据。而菜肴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菜肴烹制的每一个环节,其中明油、炝锅等细小环节对菜肴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在以江苏、广州等地为代表的地方菜系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菜肴生产规格化的问题,力求能够像西餐肯德鸡和牛排一样产品规格化和标准化,事实证明必须重视烹饪过程的每个环节,坚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工艺处理,才能提高菜肴的档次,满足烹饪规格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该资料由会员「xkd_china」推荐/供稿,来源:互联网公开渠道

免责声明:
1、本站作为一个公众分享型知识平台,旨在帮助大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搜索、查阅及交流厨艺技术,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也无法对资料内容一一验证,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2、该内容由网友分享供稿,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网站
Copyright © 2009 zhm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菜谱小吃、配方秘方、烹饪技术、厨师厨艺、美食资料、小本创业技术资料分享站